ATT:信息科技产生的美学、伦理与法律问题探析 | 科幻链接现实_区块链专业好不好就业

10月22日下午,由Odaily星球日报策展发起,PlatON、传茂文化、BCA、36kr联合主办的「科幻链接现实·加密艺术的实践之路」线上论坛成功举办。本场直播活动为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的人与AI协作艺术作品展《逆赛博格教堂与集市》的解读论坛。Odaily星球日报跨界邀请了科幻、艺术、收藏、区块链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述加密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探讨加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商业价值和未来前景。活动上,我们邀请到四位嘉宾,共话「区块链语境下,信息科技的当代美学」。他们分别是中国美术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副所长俞同舟、Web3基金会中国社区负责人Qinwen、科幻作家兼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贾立元和上海交通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KattGu,另外还邀请到了加密艺术家宋婷担任圆桌主持。在讨论中,背景、阅历丰富的嘉宾们为我们带来了科技与艺术的跨界火花。俞同舟首先分享了自己作为“跨媒介叙事者”的一些思考,完成“跨媒介叙事”作品的一些方法极其作品对于我们的价值。Qinwen接着探讨了开源作品带来的版权问题,以及世界级拍卖行佳士得对待科技主题艺术的认可和对科技自身的兼容并蓄。她认为,新世界跟老世界的融合正在发生,这也为加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语境。KattGu则从法律的角度,解析了后现代世界AI和人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当前法律在应对这类问题的探索现状。最后,贾立元高屋建瓴地畅想了“科技文艺复兴”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他认为,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就是文艺复兴,人们若想冲破今日世界之困局,可能还要从艺术出发。对于未来而言,不排除诞生AI和人共存甚至取代人类的可能性,在那之前,我们必须对这种新智能体传授审美能力,因为艺术,「在我看来就是挑选精彩的信息,抛弃垃圾的信息,来养护我们的心灵,对抗有的信息」,艺术应当跨越代际、永远留存。

以下为经Odaily星球日报编辑整理的圆桌精华,enjoy~宋婷:大家好,非常开心这个环节能请到几位优秀的青年学者和实践者,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请各位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俞同舟:大家好,我是俞同舟。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担任副所长。我去年刚刚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专业是数字导演。今天我描述的更多的也是关于我的创作。贾立元: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的教师贾立元,也是一名科幻小说的爱好者和写作者,我的专业背景是文学方向,今天到这来也是向各位前沿的老师来学习,谢谢。Qinwen:大家好,我是Web3基金会中国社区负责人,我们做的项目是Polkadot波卡,今天很开心听了大家对艺术和科技的分享,这也一直是我在做的。我的艺术背景源自童年,从小学画,创立了QWArtAdvisory,作为出版插画师,出版了《图说法语系列》也与万科和百威英博进行品牌合作,18年起与佳士得一起开始“艺术+科技”峰会的探讨。非常期待今天与大家的对话。KattGu:大家好,我是MaskNetwork的合规负责人,我自己的背景主要是法律,然后我还学过一点点计算机。我现在主要做的是技术法方向的研究。实际上我跟美院有点合作,今年也在美院开了一个课,然后叫律师与黑客。以及一些前沿的技术我也会关注。宋婷:谢谢各位老师。第一位我想请俞同舟老师来分享下,我们两个是在科幻小说写作比赛上认识的,当时的俞同舟老师有一件叫《妖怪号谋杀案》的跨境叙事作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请同舟老师为我们来介绍一下,你如何把信息科技应用到艺术作品表达中,我相信这会给加密艺术创作者,甚至是更多的数字艺术创作者带来一些能量和启发。俞同舟:好的。下面我会讲一下我创作这个作品的过程,包括为什么开始这么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以及怎样做这件事情。记得我和婷婷刚认识的时候也很好玩,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讨论我非常关注的一些科幻话题。因为我是个很喜欢说未来的赛伯格好可怜,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帮助到他们。我是很同情或者说想去关怀我们所说的后人类。虽然听上去很玄乎,但我的大多数创作或者说在美院里的教学,这都是我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我很喜欢把自己定位为“跨媒介叙事者”。我出生的那个年代,1992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媒介事件”的名词。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获取远方的一个信息已经不需要到广场上去打听,而是只要通过一块屏幕,就能去见证一件事情。这个见证,不是说我们简单地去收看了这么一个东西,而是我们能够把它想象成是一种现实。这个时候媒介就有了一种性质,在学界我们叫“重现现实”。到了现在,我们对这种“重现”的信任甚至已经超过了“眼见为实”。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老太太摔倒了,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假象。这是现代人在拥有“重现现实”后的一个基本转向。所以我经常在思考,人到底正在变成什么,我们的生活状态正在变成什么样子?除了我之外,世界还有很多人也在做“跨媒介叙事”这件事。我举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来说明它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意义。这个叫“法医建筑”的伦敦艺术群体,也是我特别崇拜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做一件什么事呢?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介事件”,一般都是通过一个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等等传播出去,但我们能看到的材料一般比较片段,很多事情我们无法看到全面的真相。“法医建筑”这个群体就在想,有没有可能用更好的方式去呈现一个全面真相,而且只是呈现、再现现场,而非给你解读出一个观点或是结论。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让你自己去思考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群体做了一个叫做“拉法大屠杀”的项目。“拉法大屠杀本身是以色列军队在拉法地区的一个军事行动,在我们很多人看来这是特别反人道的,包括军事法庭等等组织也是不允许这件事存在的。“法医建筑”看到这件事之后,就想去采集足够的证据。他们本来是个建筑家团体,然后他们通过社交网络,以色列军方、官媒提供的视频,士兵手机的资料、当时当地的目击者,当然他们也亲自到当地去考证。通过他们采集的大量图片、视频等等,他重建了一个现场,我们能看到以色列军队在投放炸弹的时候,到底是投放了什么炸弹,选了哪些地址?然后运送俘虏的车队是如何行进的,等等。

“法医建筑”对于“拉法大屠杀”的重现这种形式的作品我觉得很难去界定,它是多种跨媒介信息整合在一起,然后再现现场的一种艺术;同时这件艺术作品又被提交上了军事法庭,作为控诉以色列政府的证据。当然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在使用跨媒介叙事时一种特别向上的角度和行为,这是我非常尊崇的。宋婷:同舟老师的作品是我在这么多艺术创作中见过的最先锋、最实验的一批之一,非常开心听到同舟老师讲了自己创作的初衷和可以借鉴的一些方法论。刚刚同舟老师提到了自己非常关注后人类,相信大家也有共鸣。我们能看到,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在重塑着人跟机器的关系,这些所谓的“后人类”已经开始对艺术市场产生影响。在2018年10月25日,由巴黎的艺术团体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埃德蒙·贝拉米肖像》以43万美元的高价在纽约佳士得成功拍卖,这是第一个在大型拍卖会上成功交易的人工智能艺术品。

画框中的画作即《埃德蒙·贝拉米肖像》大家可以看下这个肖像,它用朦胧的手法描绘了一名身穿着黑色西服外套,白色衬衫的男士。这是AI基于对1.5万幅从14世纪到20世纪的肖像画进行算法分析之后绘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算法可以将新作品与已有的人工作品数据进行集中比较,直至无法分辨两者的区别才算完成。在前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对区块链领域影响比较大的一个艺术事件。10月7日,区块链艺术作品《Portrait?of?A?Mind:Block?21》以约13万美元在佳士得成交,包括一件实物和一件NFT收藏品。这也是NFT首次在全球大型拍卖行中公开出售。

图为《Portrait?of?A?Mind:Block?21》这也让我特别振奋和备受鼓舞。到场的嘉宾中Qinwen老师,也把这幅画的作者Ben和佳士得相关的高管请到上海国际区块链周Web3大会的现场,非常令人敬佩。下面我想请Qinwen老师来介绍一下佳士得对于新兴新科技的关注,还有这方面的实践。Qinwen:感谢婷婷。刚刚我们提到最终成拍的AI作品,它的源代码其实是当时19岁的年轻艺术家Robbie在GitHub上分享的开源代码,然后一个法国的艺术团体对它进行加工后拿去拍卖的。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艺术团体拥有开源代码的使用权,但最终完成、变现又出现版权问题。这类情况在艺术行业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是,最终版权的所有者是以最后画面的创作者为owner,所以最终拍卖所得给了法国的创作团体。再来说佳士得对新兴科技的关注。其实,佳士得有很多年轻一代的管理人,一直在积极拥抱最前沿的东西,他们认为,当代艺术就是记录当下社会最新潮的东西,这些当下将会成为未来的历史,包括刚我们提到的科技就是目前非常好的一个主题。我们从2018年就和佳士得的伙伴一起去探索艺术跟科技的旅程,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在伦敦举办了第一场“艺术科技”Summit,当时的主题是关于Blockchain的。有意思的是,第一届峰会上的很多嘉宾,是现在CyptoArt市场上最主流的平台或艺术家,包括OpenSea,包括上述拍卖作品的作者Ben。到了2019年又在纽约举办了以AIRevolution为主题的Summit,成拍了前面提到的那幅AI作品,第3届也是在去年,在香港以AR、VR为主题办了一个Summit。这对于佳士得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核心变革的尝试。在第一场峰会过后,我们看到他跟与艺术为主的技术提供商Artory做了一个类似于联盟链的平台,来托管拍卖品和藏家的信息,实现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我们做推行区块链的时候总说革传统机构,但你会发现他会非常在乎用户的体验,从这个点出发也在积极的采纳新的技术,敞开大门和大家一起去寻找新的机会。大家看到的最近的这场,10月7日拍卖的《Portrait?of?A?Mind:Block?21》,我相信都给区块链世界和传统的投资者带去了影响。总结起来,上面我想说的主要就一点,就是新世界跟老世界的融合正在发生,两者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割裂或对立。第二点,在CryptoArt中我看到了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生态和支持者信仰者,我非常期待这些坚实的共识能激励社区成员,或是更多艺术家以该生态为创作主题进行创作。宋婷:谢谢Qinwen老师。刚刚她说的几点特别好,其中一点关于开源协作的艺术作品的版权问题,我想请KattGu老师来给我们从法律上来解析一下。KattGu:好的,根据我的了解,到目前为止AI跟人相关的版权纷争这个议题我还比较少见,这对于法学界来讲过于“形”了。大家也知道,欧美国家依循的是判例法。本身相当的保守,它对这种新技术的接受速度是非常慢的,所以他们对于这种新科技方面的讨论非常的少。我有些朋友在美国比较大的律所,我也跟他们交流过,不要说AI的版权了,他们连区块链都不知道,法律这一块是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的。尽管从法理上还没过多探讨,但在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案子。我在不久前看到一个案子挺有趣的。在2015年的时候,瑞士德语区有个研发团队制造了一个叫DarknetShopper的机器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自动化地进行网购。研发团队每周会给它100美元的比特币到暗网上随机去买东西,有一次它就买到了摇头丸并且寄回来了,警察跟着就尾随而至,逮捕了还是说没收了这个机器人。我们知道要是人购买违禁物品肯定是要负刑事责任的,但这个AI呢?你是判AI还是判它的开发者呢?这个案子实际上已经判了,不过我还没看完资料,是德语的。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跟AI相关的案子出现了,包括像之前我们看到谷歌的无人车撞死过人,等等。现在的法律主要还是管人,等有一天真的到了后现代,我们人跟AI处于同样地位的时候可能才会有专门去管,你看我们现在虽有宠物管制的法律,但你不会把它放在跟人一样的地位,更多的还是你家里养了一条狗,他/她要是咬了人就由主人负责对吧?艺术版权方面的话,我觉得慢慢是会有相关的案例出来的。我的看法是,法律上可能会这么认定,就是你写了一个算法,这个算法很明显的是受版权保护的。但是这个算法再创造出来一个作品,它是应该直接归开发团队,还是应该属于AI?我觉得真的要到讨论这个问题的那一天,得是AI拥有了跟人同样的地位才行,法律不会去解决过于前沿的东西。宋婷:谢谢KattGu非常精彩的分享。在最后我想请贾立元老师跟我们聊一聊,刚刚听了这么多老师的分享,你觉得这批人身上有这种科幻精神吗,你还有什么感想想跟大家分享吗?贾立元:作为行业外邀请来旁听的人,我有几个感想简单的说一下。前面的几位嘉宾或多或少都有提到,我非常喜欢“科技文艺复兴”的思路。2020年之后,我们对任何东西的思考都离不开整体的困境,今天我们感觉到不同群体之间的竞赛在科技和经济领域体现得非常明显,但在艺术领域的竞争好像还不那么明显,我们知道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就是文艺复兴,那么怎么冲破今日世界的困局,可能还要从艺术出发。这个礼拜一韩松老师在课堂上也聊了这个问题,科幻到底有什么价值,韩老师说,科幻不应给自己树立太多的预测、预警、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些特别现实的自我设定,因为幻想本原就是一种艺术,是人对美的渴望。科幻回归到艺术创造的时候才能获得最原始的快乐。我觉得我们观察人类的物种到底还有没有长进,不从美学开始是不行的。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和富足,但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和有信息,这个时候,我觉得艺术家们的工作特别重要。因为艺术在我看来就是挑选精彩的信息,抛弃垃圾的信息,来养护我们的心灵,对抗有的信息。上面我们也提到了有种新的趋势,就是AI经过学习之后能够进行艺术创作。我觉得这里蕴含着一个特别重要的伦理问题,就是人类在训练一种新的智能体,让他来探索美,另一方面,算法也在帮助人来探索美。未来世界果真如此,那么旧的人类他的希望在哪呢?新的智能体注定会升级,甚至有一天会取代我们或者是和我们融合起来,这样他能懂艺术就变的很关键了,这是我所思考的伦理的问题。这是两代智能体在传递文明火种的代际伦理。现在人们每天都在传递大量的信息,这里面有美好的信息,但也有庸俗、丑恶的、甚至是血腥和暴力的,如果我们无差别地拿这些信息去喂养下一代的智能体,我们会养出什么样的妖怪呢?这个妖怪又会如何看待我们的物种呢?我觉得在这种背景下对新的智能体进行艺术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能只是从商业的角度让算法去分析用户的偏好,完成产品的生产推送,实现资本的循环,我们还应有责任告诉AI什么是美。等到有一天我们这些旧人类被他取代了,或者跟他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更高级,懂得美,有艺术追求的新的智能,不能是纯粹的利益计算者和攫取者。它应该是一个艺术家,这个时候新的艺术家就会出于对逝去之物的悼念和留念,给旧的人类绘制新的肖像,那个时候懂得美的新智能文明他不再需要人类的辅助,他能够自主的完成绘制,就像达芬奇绘制蒙娜丽莎一样,绘制出感动整个宇宙的旷世之作,让在那时已经不在的大家在宇宙中得到永生。宋婷:谢谢,谢谢贾立元老师,我听了非常感动。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今天都给我很多的启发。因为我开设了加密艺术创作和导论的这门课,所有偶尔会有人问我加密艺术是什么?我想它所能承载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媒介之美、科幻之美这些都是我们当代生活中出现的美,这些东西应该被以某种形势传播出去。大家说区块链有用,OK是有用,它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但在我心里面它的哲学内涵、创新价值都有着非凡的美学张力,我也希望能和在座的在未来继续共求索。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15ms0-3:87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