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科普:什么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_WEB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用户规模不大,主要用于各种信息的分享,但随着用户的规模扩大,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其中身份系统这块基础内容的缺失,导致发生各种网络暴力事件以及肆无忌惮的人肉事件。由此,身份系统逐渐开始建立起来,将人们在网络上的身份与现实中联系起来。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用户个人数据的价值被不断发掘出来,导致产生的许许多多互联网巨头,比如靠广告收入成为互联网巨头的Google,Fcebook等等。

由此可见,身份系统以及个人数据在互联网时代价值巨大,但这些价值并不属于用户本身,而是被大公司所控制,并且其中存在数据隐私泄露的问题。如今,影响数亿乃至数十亿人的数据隐私泄露事件却比比皆是。以下是近10年发生过的几件重大数据泄露事件:

欧科云链集团正式启动区块链科普行动“星途计划”:欧科云链集团于4月26日,正式宣布启动了区块链科普行动——“星途计划”,行动包括将在全国范围展开系列沙龙,加大力度推进区块链科普进机关、进国企、进校园等,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共同构建起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区块链科普教育生态,与此同时,直击区块链科普现存痛点,推出简单易懂的“秒懂区块链”公益短视频课。

该计划旨在全维度推动社会建立对产业更清晰的认知,与“鲲鹏计划”一道助力数字经济及区块链产业本身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和“产业认知”两大基础。[2021/4/26 20:59:37]

Adobe:2013年10月和2019年10月,影响:1.53亿用户记录;

动态 | 新浪财经:官媒针对区块链的报道从科普宣传转向打假监管:据新浪财经今日消息,“1025新政”满月,一个月间,官媒对区块链的态度风向已转。据11月初的一项统计,七家党媒在新政一周内发布了65篇直接相关报道,当时文章中的关键词是数据、产业、安全、创新等,大量文章偏向于科普区块链的概念以及应用介绍,提醒警惕虚拟货币炒作的仅有3篇。近期,官媒的批评焦点则纷纷指向借区块链之名进行的虚拟货币发行和炒作行为。据统计,新华网、人民网收录转载的,以打击虚拟货币或揭露假借区块链行为主题的文章,自10月25日到11月25日午间,共28篇;其中,11月19日至11月25日的一周内就高达15篇。这些文章主要围绕三个观点展开:厘清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的关系,说明二者概念不等;打击伪“区块链”局,或是虚拟货币局揭露;提醒民众,区块链不能成为炒作的噱头,更不是行的招牌,需警惕此类活动,理性投资。[2019/11/26]

LinkedIn:2012年(和2016年),影响:1.65亿用户帐户;

声音 | 上海股交所总经理:区块链想要大规模发展要做好社会科普工作:金色财经报道,上海股交所总经理张云峰表示,区块链当前还处于一个“概念”的阶段,距离成熟应用,影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区块链”和其会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果,沈阳应当持审慎的态度。区块链想要大规模发展,一方面要做好这项复杂技术的社会科普工作,加快社会大众对区块链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企业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2019/11/17]

MySpace:2013年;影响:3.6亿用户帐户;

雅虎:2013-14年;影响:30亿用户帐户;

eBay:2014年;影响:1.45亿用户;

声音 | 浪潮集团云南分公司总经理:云南区块链产业发展需从“科普”到“专精”不断深化:据昆明日报消息,浪潮集团云南分公司总经理郑昕表示,云南区块链产业发展需从“科普”到“专精”不断深化。下一步,浪潮将继续加大云南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力度,重点以普洱茶等云南优势产业为切入点,打造云南“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地”的品牌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2019/11/11]

Adult Friend Finder:2016年10月;影响:4.122亿个帐户;

Facebook :2021年4月;影响:5亿用户。

目前,数据隐私相关问题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在web3.0时代,将个人的身份内容归于用户自身,使用户对自身的身份数据拥有所有权已成为一种趋势。

DiD是什么

DID(Decentralized Identifier,去中心化身份体系),作为一种新的身份标识,由传统的中心化身份衍化和派生出来,指去中介化,个人或组织完全拥有的自身数字身份的所有权,控制权以及管理权,将这部分权利完全归于用户自身。

优点

1.数据的所有权数据(比如交易记录,拥有的NFT及等信息)完全由所有者自身控制,不需要任何中心化的第三方参与其中,关于你身份的任何信息都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没有你的授权,任何人或者公司都无法获取这些信息。

2.数据整合web2.0时代,用户登录不同的平台,需要不同的账号和密码。而在web3.0时代,用户通过单个钱包,便可以授权登录不同的平台和网站。用户的操作越多,数据便越多,数据越多,便可以更好地反应自身的信誉系统,风险偏好以及偿贷能力等等一系列性格特征。

目前存在的问题:

1.隐私和透明度虽然数据是自己的,但由于区块链的公开性,有些人会专门追踪KOL的钱包地址,跟进KOL的每一步操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账户资产和各种操作,甚至可以和本人线下对应起来,对于个人来说,极端情况下,自身安全可能也会出问题,有时还要面对舆论压力以及道德谴责。当然,新注册账号可以部分(只要是大资金移动,就会被关注)避免这种情况。

2.数据量庞大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以及永久性,使得用户的数据会非常庞大,各种信息混合在一起,有效信息的筛选会变得非常困难。对于想要用用户数据来进一步进行有效利用的其他公司来说,难度会增加很多。

3.监管问题新技术的出现,一般会出现各种法律法规短时间跟不上的问题。

以上是总结的DID的部分优缺点,如果你有其他的观点,欢迎进行补充。

基于数字身份的应用

从前面我们可以知道,DID作为一种底层基础设施,更多的价值,其实并不是来自于自身,而是基于其产生的一系列数据所产生的价值。下面简单盘点下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相关应用。

钱包对于大家来说,最熟悉的应该就是钱包,用于各种交易以及网站的授权登录,虽然目前不像交易平台那么暴利,但作为web3.0的入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代表应用Metamask,imtoken,TokenPocket等等大家所熟悉的钱包。

凭证类用户通过完成平台发布的链上任务来获得奖励(nft或者Token),此类代表有RabbitHole,Project Galaxy,POAP等。

声誉系统用户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创建身份并进行彼此交流,通过用户自身的链上行为以及数据增加自身的声誉。比较好理解的是中心化的推特,此类代表有内容创作平台mirror以及21年底短期热过几天的Monaco。

此外还有域名系统ENS,将链下身份与链上身份相结合的身份提供商BrightID,将链上数据应用于defi信用借贷,甚至是治理等方面的各个应用。

目前关于数字应用的分类有好几种,你最看好其中的哪些项目?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FILSTE:为什么 stETH 不是下一个 UST?_WEB

stETH 可能会继续折价,但在套利资金的平衡作用下,预计不会出现太大幅度的偏离。过去几天,加密货币市场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瀑布行情,作为本轮下跌「排头兵」的 ETH 接连失守 1700、1500、.

[0:15ms0-10:1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