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电子化
区块链技术发轫于10年前的数字货币浪潮,是新型的价值登记和交换技术,被誉为“信任机器”。如果说证券无纸化、电子化业务处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一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那么证券数字化、去中心化业务处理则将可能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二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理论、实践与监管》研究项目从理论、实践、监管等多重视角对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探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
项目目标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将惠及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实现金融普惠: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论坛“数字货币与未来数字化转型”环节,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研发需要在七个方面重点考量:
一、技术路线。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代币?基于账户和基于代币两条技术路线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实质上代币也是一种账户,只不过是新型账户——加密账户。相比传统账户,用户对加密账户的自主掌控能力更强。
二、价值属性。央行直接负债,还是运营机构负债?本质区别在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一栏,记录的是终端用户的央行数字货币还是代理运营机构的准备金。
三、运行架构。双层,还是单层?双层架构正逐渐形成各国的共识。数字人民币也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个人以为,双层运营与单层运营也并非二选一的关系。我们可设想,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直接运行在以太坊、Diem等区块链网络,那么中央银行可借助它们的BaaS服务,直接向用户提供央行数字货币,而无须借助中介机构。单层运营可以使央行数字货币更好地惠及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实现金融普惠。
四、是否计息。数字人民币目前不考虑计息。
五、发行模式。发行,还是兑换?区别在于:前者由中央银行发起,属于主动供给;后者由货币使用者发起,属于按需兑换。央行数字货币的生成是发行还是兑换?取决于它的定位以及货币政策的需要。
六、智能合约。数字货币不能只是对实物货币简单的模拟,若要发挥“数字”的优势,未来的数字货币一定会走向智能货币。当然,前期我们也观察到一些由于智能合约安全漏洞而引发的系统灾难,说明该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改进。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宜从简单的智能合约起步,逐步扩展其潜力。
七、是监管考量。在数字世界中,数字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或涉及更大的社会治理命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姚前特别表示,已离开人民银行,所说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也不代表其现所在机构。(新浪财经)[2021/5/31 22:57:43]
在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框架,中央证券存管、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方、支付系统所提供的证券登记、清算、结算功能,均采用第三方簿记形式,由CSD、SSS、CCP、PS等中心机构在中央服务器上对证券账户或资金账户的余额计增计减,从而完成证券和资金的转移。
证监会姚前: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数字税:12月16日,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虽然平台企业在发展最初阶段,会向用户发放优惠券和消费红包,但更多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作为价值创造来源,用户却未能真正享受平台收益。因此,基于“用户创造价值”理念,作为公众代表,政府有必要像征收自然资源税一样,对平台企业征收数字服务税。(新京报)[2020/12/16 15:22:33]
而在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基础设施框架,钱包地址取代了账户,客户无须在特定的中心机构开户,其私钥在本地生成,非常隐秘,然后从中导出公钥,再变换出钱包地址,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开账户,这是首要不同。其次,分布式账本取代了中心账本。客户每个人都有一个账本,大家一起共有、共享账本信息。账本就像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可追溯,每个人都能检测、验证账本信息。而且有能力的人都可参与记账,成为记账人。再次,在价值形式上,未花费的交易输出取代了账户余额,这是经公众一致同意后的价值索取权,而不是第三方账簿记录的数目。最后,在解决价值转移的“双花”问题上,共识算法取代了第三方背书,它利用经济激励相容设计,解决了在没有可信中间人的情况下的造假问题。
声音 | 姚前:需加强链上和链下数据治理 建立区块链数字治理体系:今日,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发文《姚前:区块链高质量发展与数据治理 | 互联网金融》指出:怎么发展好区块链是当前亟须回答的关键命题。本文认为,先从数据存证、共享入手是务实策略,考虑到技术前沿在公有链,我们应支持公有链的研究,为了防范风险,须改造公有链。基于现实环境,联盟链或许是应用落地的较优选择。应加强国产密码算法应用和创新发展,以保障我国区块链安全可控。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应提倡区块链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加强链上和链下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建立有效的区块链数字治理体系。[2020/1/14]
在纸媒时代,证券的形式是纸质凭证,立字为据;在电子化时代,证券无纸化,以第三方电子簿记为据;在数字时代,证券的形式则是可信数字凭证,立“数字”为据,可称之为数字证券。它不依赖第三方,数字证券分布式账本本身就是CSD、SSS,是天然的交易报告库,甚至可以是PS。
声音 | 姚前:量子计算短期不会让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失去发展意义: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发表《量子计算会让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失去意义?会出现量子货币吗?》文章,姚前表示,由于密码学是区块链的关键要素,是实现数字货币安全可信的技术基础,因此人们不免担忧,量子计算的发展是否会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安全带来威胁,甚者有人断言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区块链不值一提。但目前看,定论尚早。一是量子计算算法(如Grover算法和Shor算法)对非对称密码体系的威胁较大,但对对称密码、哈希算法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或证伪量子计算机可以解决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非确定性多项式)完全问题,也无法轻易地论断在量子计算环境下,依据计算复杂性的密码技术就没有前途了。三是密码学历来是在编码和破译、攻击和防守、矛和盾的对抗中发展起来,不能说有量子计算了,密码就不行了,量子计算也有其不擅长的地方,亦可构造抗量子密码体制,比如多变量公钥密码体制、基于Hash函数的数字签名方案、基于纠错码的密码体制和基于格的密码体制等。
因此,量子计算是否让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失去了发展意义,短期内并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货币形态以及货币技术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量子时代,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或许将继续存在,只不过它可能会采用更先进的抗量子密码技术。而另外一种可能是,它将被一种新型的基于量子技术的货币形态替代,也就是现在学术界有人在探索的量子货币。[2019/12/12]
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已引起全球证券业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的证券交易所纷纷开展基于区块链的交易结算系统的研发探索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需要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这是此项目的研究目标。
BendDAO将在以太坊主网合并前3小时暂停一切功能:9月7日消息,NFT抵押借贷协议BendDAO宣布将在以太坊主网合并前3小时暂停ETH存取、借还款和拍卖。所有功能将在合并后不久在PoS以太坊上重新启用并正常工作。
此外,BendDAO表示在PoW以太坊上,BendDAO智能合约也将正常工作。用户可以在PoW以太坊上处理他们的PoW资产,包括在合并后提取ETHW。[2022/9/7 13:13:58]
项目主要内容
该项目提出了集证券登记、交易、中央对手方、支付系统、交易报告库为一体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理论框架,通过证券交易智能合约、最优报价和最优执行BBO智能合约、中央对手方担保交收智能合约、中央对手方风险管理智能合约等创新方案,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证券交易、清算和结算,并对券款对付、结算风险、交收期、流动性、隐私保护、性能等关键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还探讨了传统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的新角色。
该项目利用哈希时间锁定协议HTLC技术,以跨境存托凭证为场景,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设计框架,并提出可适用于多种资产转换场景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券款对付DVP、券券对付DVD、款款对付PVP方法,展现了区块链技术在跨境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潜力。
该项目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期货和期权开仓、保证金日终结算、强制平仓、到期交割等创新方法和思路,并针对我国债券、区域性股权、资管等场外市场痛点,提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解决方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改革使场外衍生品的业务流程变得愈加复杂,带来了更高的业务压力。为此,该项目研究了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场外衍生品业务本身,以及因严监管而带来的压力,提出智能衍生品合约、智能交易自动报告库及基于区块链的OTC衍生品平台等创新设计。
此外,该项目提出了数字人民币、数字身份、数字征信等创新设计,包括“一币、两库、三中心”的央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设计、基于银行账户和数字货币钱包分层并用的双层架构、基于间接持有模式的央行数字货币方案;基于区块链的可信身份体系;基于区块链的不依赖特定机构、去中心化的新型征信模式等。
区块链技术没有改变金融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目标。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仍须满足合规、安全、高效等要求。该项目全面评估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对它的适用性,并着重分析了它的法律基础、链下治理以及系统安全,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框架。
该项目共产出14个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涵盖证券交易、登记、结算、中央对手方清算、交易报告库、跨境资产交易、场内期货期权、场外衍生品、场外资管、债券、区域性股权市场、数字征信、数字身份、数字人民币、金融监管等全方位场景。
项目价值与意义
一是该项目首次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理论框架,弥补现有研究空白。该项目全面研究了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资产交易、登记结算、中央对手方、交易报告库、券款对付,覆盖证券交易、登记、清算、结算、报告等全流程业务,并深入探讨了结算风险、交收期、流动性风险、隐私保护、性能、FMI新型角色等广泛议题,为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二是该项目针对现货、衍生品、场内、场外、境内、境外等各类业务场景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业务实施方案,并创新性地提出数字人民币、可信数字身份、数字征信等设计,具有显著的实践指导价值和意义。目前相关方案已付诸于实践,比如,有关数字人民币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转化为实际产出,建设的法定数字货币原型系统是全球最早的法定数字货币试验系统,申请专利100多项,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打下了坚实的探索基础。中国证监会正在开展基于区块链的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并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场外市场登记系统和交易报告库。这些项目均是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该项目为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技术创新可能改变金融基础设施的运行方式,从而对监管部门提出挑战。该项目提出具体监管框架,相关成果可为将来的监管决策提供参考。
下一步,该项目将继续深入探索,努力将现有研究产出转化为实际工程建设,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和完善该项目研究成果,以为我国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