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经济史研读——数字货币对古典货币理论和新货币理论的挑战_LADYS

经济史研读——数字货币对古典货币理论和新货币理论的挑战:数字货币与既有的货币经济理论的怪异关系经济学有多么久远,货币经济思想几乎就有多么久远。即使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算起,也有250年了。

如果说,古典货币经济理论起源于费雪的《价值和价格理论的数学研究》,到现在也已120年有余。至于凯恩斯货币理论,距今总有80年。至于现代货币理论,如果以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1986年出版的代表作《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作为历史节点,或者以1998年兰德尔出版《解读现代货币》作为里程碑,前后30年左右。

由于2008年比特币的诞生,加之今年夏天Libra白皮书的公布、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数字货币获得不断加快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货币经济中必须正视的新现象。现在的世界货币体系是无数个圈构成一组更加复杂的圈。

数字货币的形成与发展,最初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结构的。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现金的交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银行制度的认知,甚至改变了M1、M2、M3货币供给的场景。很多穷国本来没有形成所谓的现代银行制度,但是,却因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可以直接跳跃到非现金交易时代。现在,数字货币与既有的货币经济理论的关系是相当怪异的:既有货币理论,从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货币理论到现代货币理论,都没有可能和来不及将数字货币,以及支持数字货币的新基础设施纳入视野,使其成为研究对象;数字货币自身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人们却要用既有的货币理论去解读既有货币理论从未思考过的数字货币现象。

数字货币对既有货币理论提出怎样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货币经济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和现代新货币经济学四个基本阶段。这些货币经济理论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没有根本性的不同,无非是货币定义、货币起源、货币职能、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关系等等。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如何解释这些问题和如何加以实证性地证明。在过去一二百年中,不同的货币理论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在现阶段,数字货币现象对现存货币理论构成的整体性挑战,或者说对于货币经济学家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如下课题:

某2.5万亿枚LADYS持有者在被代币合约部署者拉黑后发起链上谈判:5月11日消息,链上数据显示,此前被PEPE部署者列入黑名单的“0xAf23”开头地址于5月10日凌晨被LADYS代币合约部署者列入黑名单,目前该地址持有2.5万亿枚LADYS。5月11日凌晨,“0xAf23”开头地址对LADYS代币合约部署者发起链上谈判,称其代币系公平购买,希望LADYS代币合约部署者能将其从黑名单中移除,他愿意将其持有的38%的代币发送到销毁地址,并将39%的代币发送给Milady社区选择的慈善机构,剩下的23%的代币希望能留在其本人地址。随后,链上标记为“Milady Maker: Deployer”的地址向“0xAf23”开头地址发出链上信息:“黑名单的事我们有了结论,你钱包的事我们也和PEPE谈过了,邀请你在blockscan继续谈论此事。”[2023/5/11 14:56:33]

货币起源迄今的货币起源理论主要有:“一般等价物”说。人类经济从自给自足阶段进入物物交换阶段,必然会产生具有“一般等价物”功能的实物货币。例如,最有代表性且流通地域广泛的古代实物货币是“贝”。马克思是这个学说的代表人物。“自发秩序”说。门格尔主张货币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非设计的产物。

“债务和债权”说。货币价值来自其借据的性质中所包含的权利,而非其实物价值。重商主义、斯密、克纳普、凯恩斯都持有这种理论。“国定货币学”说。现代货币理论提出,货币是政府债务的一种,价值来自国家的征税权。“存款货币创造货币供给”说。发轫于比特币的数字货币,相比较人类历史上的任何货币形态,完全属于新物种。这是以科学、数学为深层原理,以区块链和互联网为基础,人为设计出来的“货币”。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构建了后人所谓的“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基于对交换、生产过程和资本积累的考察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进而将一般均衡理论由实物经济推广到货币经济,考察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进而推导出他的“货币和流通理论”。在瓦尔拉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模型中,货币是没有效用的货币存量,不是必不可缺的部分,而是可有可无的添加物。

尽管如此,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还是提出了实物经济均衡、货币供求均衡,以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均衡的模型框架。这样的思想和模型,得到了后来的经济学家的改进和发展,形成现代一般均衡理论。但是,数字货币的产生,不仅打破了原本货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也打破了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均衡关系。特别是,数字货币从诞生到发展,几乎不存在与实体经济的对应性。

货币的中性和非中性萨伊于1803年在他的《经济学概论》中系统提出和阐述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该定律最主要的内涵是: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也就是说,实物经济的供给是最为重要的,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价格来调节,而货币的功能仅仅局限在对产品价格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萨伊定律”隐喻了“货币中性”思想。后来是维克塞尔明确提出了“货币中性”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在实体经济的分析中,需要消除货币的干扰因素,因为货币对于实体经济不会发生实质性影响。

“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的分歧,涉及古典“两分法”,基本观点是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处于两分的状态,货币属于名义变量,与产出等实际变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凯恩斯革命之前,与“两分法”有着理论渊源的“货币中性”处于主流地位。凯恩斯革命之后,形成“货币非中性”的见解:货币增发会刺激实体经济增长和产出增加。现在,讨论货币已经绕不开“货币中性”和“货币非中性”问题,要害就是赞同还是反对货币供给增加;对经济的影响仅限于价格水平,还是货币本身存在价值,成为影响整个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甚至制度性变化的变量?多数学者赞成货币短期非中性,长期趋于中性的观点。

数字货币历史短暂和规模有限,尚无法提供对实体经济价格的影响,以及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证据。但是,数字货币正在影响现行的货币体系,形成对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数字货币更具有“货币非中性”特质。例如,根据Libra白皮书,Libra显然是非中性的,绝不是一个中性的形态出现在未来的货币体系里。

内生货币VS外生货币:在货币经济思想和理论史上,先有“内生货币”概念,后有“外生货币”概念。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首先提出“内生货币”概念。“内生货币”就是政府在购买国内私人部门发行的初级债券时所发行的货币。因此,“内生货币”持有者对政府的债权,与私人部门对政府的债务是相互抵消的关系,对整个私人部门来说“内生货币”不能算一种净资产。之后,“内生货币”的内涵与外延颇受争议,并产生了对应“内生货币”的“外生货币”概念。

“外生货币”与“内生货币”的根本性区别逐渐聚焦为两点:货币供给是否是货币当局所能决定?也就是说货币供给是一个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外生论认为货币当局可以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内生论认为货币当局不能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属于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即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外生论持肯定立场,认为货币当局能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来有效地影响经济进程,而内生论相反,认为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按照“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的概念衡量数字货币,可以发现:原生态的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以太币,与货币当局没有关系,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外生变量;而法定数字货币则为货币当局发行,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则应属于内生变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15ms0-2:89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