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邹传伟:央行数字货币(DC/EP)或可实现与第三方支付双赢_区块链存证

撰文:李晖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设计已经有几年时间,但在Libra白皮书推出后明显提速,疫情的特殊情况又再次催化了相关试点推进的节奏。DC/EP对于货币政策、支付市场甚至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市场上多有关切。

6月12日,在由《中国经营报》和微吼联合举办的「2020财富公开课」上,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在题为《大变革:数字货币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的课程直播时表示,DC/EP在一定意义上与「断直连」后的第三方支付存在同构关系,但目前清算路径还不明朗。

「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作为DC/EP托管和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行业目前对各种应用场景的渗透,以及建立的二维码等收单系统,可以在DC/EP应用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双赢局面。」邹传伟指出。

现场丨邹传伟:数字人民币支付将没有在案、离岸和跨境支付之分:金色财经现场报道,由Web3基金会主办的Web3大会10月29日在上海举行。万向区块链实验室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中国的DC/EP在零售型CBDC项目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零售型CBDC用于跨境支付可以完全不依赖与商业银行总结功能,钱包没有境内境外之分,支付也没有在案、离岸和跨境支付之分。但是,使用零售型CBDC还是批发型CBDC来用于跨境支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020/10/29]

为什么需要DC/EP

市场共识在于,在货币的四大职能中,支付是数字货币最有潜力率先改善的领域。这种定位主张从DC/EP的名字——「数字货币/电子支付」中也可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以账户为主要载体的国内支付系统已很发达,数字货币面向零售市场的价值何在?

邹传伟:DC/EP不会对第三方支付构成重大冲击:PlatON 及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博士在支付公开课《关于央行数字货币DC/EP那些事》中表示,DC/EP不会对第三方支付构成重大冲击,DC/EP中,人民银行在做好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的基础上,支付路径、支付条件以及之上的商业应用会交给市场来做。尽管从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角度看,DC/EP 与第三方支付不一样,但第三方支付目前对各种应用场景的渗透以及建立的收单系统,可以在DC/EP的应用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2020/4/22]

对此,邹传伟认为,传统的基于账户的支付体系有两方面不足——账户的可获得性和跨境支付的便利性。数字货币的主要出发点就在于弥补这两处不足,而这就涉及支付系统的范式转换。

「支付系统分为账户范式和Token范式,前者以银行账户体系为代表,后者以区块链为代表。这两个范式有很大差异,但都可以用来承载金融资产和交易,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呈现了非常复杂的替代和互补关系。」邹传伟指出。

声音 | 比特大陆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我非常赞同双币结构 稳定币非常重要:2018区块链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办,会上比特大陆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我非常赞同双币结构,股票不能拿来流通。我也认同稳定币是一个很大的方向,比特大陆的吴忌寒也持相同观点。稳定币存在才能完善支付体系,我倾向于金本位的稳定币结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建立分工机制,引进一个token,激励社区,实现组织经济的可持续。Pow和pos、侧链等复杂博弈论工具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用技术限制人或者用经济激励人。[2018/8/24]

「就隐私保护上的差异而言,开设账户一般需要审批,要满足严格的身份验证要求。但账户范式下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容易演变成侵犯个人隐私。而区块链对用户高度开放。任何人只要根据非对称密码算法生成一对公钥和私钥,就可以拥有区块链内的地址。地址有很好的匿名性,但地址内有多少Token以及地址之间的Token交易,全网可见,不可篡改。用Token进行交易,像是蒙上了一层匿名面纱。尽管这有助于保护地址所有者的隐私,但也加大了KYC、AML以及CFT等方面的监管难度。两种范式都有各自的利弊。」邹传伟表示。

哈佛梅森学者邹传伟:保险会受区块链技术影响,但不会消失:今日,哈佛梅森学者邹传伟在“清华五道口@迭代区块链创业营”群中回答关于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保险业是否会消失时回答道:“保险不会消失。保险有两种形态:公司型保险(我国占主导的形态)和契约型保险(国外很多,我国近期发展的相互保险属于这个形态)。技术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展业方式,特别在营销、定损和赔付等方面。但保险的功能不可能被技术替代,而且到目前也看不到技术会在保险的两种形态以外催生出其他形态。”[2018/3/4]

邹传伟指出,更重要的差别则在对交易的处理上。「账户分等级,账户等级对应支付清算等级,每级账户在开立时都需审批。在账户范式下,资金流动采取记账清算。资金从付款者到收款者,中间可能要经过多家机构的账户,体现为相应账户余额的调整。如果看账户体系的拓扑结构,应该远非互联互通状态,而是存在不少‘孤点’‘断头路’‘梗阻’‘迂回路’等。Token体系无等级,但要做好开放性与KYC之间的平衡。Token交易即结算。Token体系是点对点的拓扑结构,任何两个地址之间都可以直接交易。」

如何实现双赢

值得注意的是,与各国央行推行CBDC面临的市场背景不同,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在全球处于领跑地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是否会和DCEP形成竞争,甚至给DCEP的落地和使用带来障碍?

对此,邹传伟认为,DC/EP在一定意义上与「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存在同构关系。如果DC/EP在技术效率和商业拓展上做得足够好,站在用户角度,用DC/EP与用「断直连」后的第三方支付理论上应该带来同样的体验。

在他看来,理解第三方支付的关键是支付账户及其余额。比如,老百姓通过微信支付进行转账和发、抢红包,都是支付账户余额的操作。支付账户所反映的余额,本质上是预付价值,类似于预付费卡中的余额。从货币属性上看,支付账户余额所对应的资金尽管所有权归属于客户,但由支付机构以其自身名义存放在人民银行的「非金融机构存款」科目,并实际由支付机构支配与控制。而DC/EP是M0,即一种新形态的流通中现金,是央行负债。DC/EP在任何场景下都具有法偿性,而第三方支付的政策工具意义要弱得多。

邹传伟表示,目前DCEP的清算路径还不完全明朗,可能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人民银行对DC/EP交易采取实时全额结算模式,也就是老百姓、企事业机构和商业银行等之间的DC/EP交易,都第一时间体现为人民银行DC/EP登记中心的更新,那么DC/EP将独立于银行卡「四方模式」清算系统和第三方支付。

第二种是人民银行允许用户通过DC/EP给第三方支付进行充值,这样第三方支付相当于具备了DC/EP托管和支付的功能,从而形成一个双赢局面。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DC/EP更重要的角色显然不只如此,其更大想象空间在跨境支付和货币国际化层面。

邹传伟认为,DC/EP交易不依赖于账户,天然具有便于跨境支付的特点。DC/EP跨境支付,与银联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境外使用逻辑完全不同,理论上可以不依赖SWIFT体系。「比如境外居民和机构参与DC/EP跨境支付,只需开立DC/EP钱包。开立DC/EP钱包的要求比开立人民币存款账户要低得多。任何两个DC/EP钱包之间都可以发起点对点交易。甚至站在人民银行的角度,DC/EP钱包没有境内和境外的区别,DC/EP交易也没有境内、跨境和离岸的区别。」他举例分析称,这也解释了为何此前人民银行官宣DC/EP的试点场景包括冬奥会场馆。

「但货币国际化存在三个维度: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融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跨境支付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邹传伟表示。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3:57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