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L:大火的NFT项目Art Gobblers为何如此酷炫?_ALGOBULL价格

概览

可能没想象中那么酷炫,但还是挺酷炫的。VRGDA对项目价值的增幅有限,GOO或许有着更高的价值增益。将AG理解成一个「带有玩法的艺术类NFTMarketplace」,一个带有无代码工具的创作者生态,主要受众在艺术类偏好的用户。普通玩家存在投机机会,但目前项目热度溢价过高,不建议入场。

一、ArtGobblers是什么?

ArtGobblers这几天算是在寒冷的熊市刮起了一阵热风,给没被吹到的小伙伴快速的补补课:

项目背景在"学习团队"遍地的NFT发行市场,AG拥有着很难让人不心动的背景,由币圈顶级风投Paradigm亲手打造,"币圈头部IP"——《RickandMorty》共创兼执行制片人JustinRoiland担任画师,结合与传统NFT项目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成为了近期夜空中最亮的星。

3.其生态体系包括了三个核心部分:

Gobblers:即发售的本体,那个可爱的小怪物;$Goo:质押AG获得的UtilityToken;Pages:与Token同时上线并发售的功能性NFT,也是生态玩法中的核心,具有2个状态,持有者可以在初始的「BlankPage」上创作,完成后变成「DrawnPage」。发售结构时间:项目的首条推文在6月10号,于8月17日正式公布官网,并于北京时间11月1日4:20am发售,11月2日4:20am开图;数量:总量10,000个,首发2,000个,剩余8,000个后续用$Goo以VRGDA(一种变种荷兰拍)的形式售卖;分配:首发2,000个中,300个归团队,剩余1,700个以白名单形式分发给了各大社群、KOLs及社区活动胜出者;白名单获取方式:前序NFT快照抽奖:JustinRoiland之前在OS和Nifty发布系列,8/3完成快照,9/21抽奖截止;画画活动胜出:使用官方推出的绘图工具画画并发到Twitter上,团队手动选人DM;写小作文:在Twitter写Thread分享"AG对加密世界意味着什么",团队手动选人DM;贡献代码:基于AG生态做衍生的项目创作价格:首发1700个白名单铸造价格为0E,后续则会根据市场供需自动按算法调整;项目亮点背景亮眼,Paradigm+Rick&Morty足够抓眼球,且前期发给了不少KOLs白,带了许多热度创新采用VRGDA的发售模式$Goo代币的投放也采用了新的GOO模式项目用了一个创新的闭环生态体系玩法市场现状发售前的场外白名单价格已经高达3E且极难收到;开售后涨幅十分夸张,FreeMint项目一出来的最低成交价是5E,并在不到半小时冲到了最高成交价16E,随后回落稳定在13E左右;撰文的此刻是北京时间11月1日下午11点40分,地板价13.2E,交易量16.4kETH,挂单率仅5%二、AG酷炫的新模式是什么?

SOL投资产品流入超过了其他山寨币,这表明它是“投资者中最受欢迎的山寨币”:金色财经报道,根据CoinShares的数据,自2023年初以来,Solana(SOL)投资产品流入价值2600万美元,超过了包括ETH在内的所有其他山寨币,这表明它是“投资者中最受欢迎的山寨币”。

在9月4日发布的《数字资产资金流动周报》中,CoinShares研究主管James Butterfill指出,截至9月1日当周,加密投资产品的交易量比年初至今的平均水平高出90%。跌至1120万美元。这标志着连续七周的负面情绪,在此期间,加密产品流出了3.42亿美元,但年初至今,投资产品仍净流入1.65亿美元。[2023/9/5 13:18:11]

可变比率的渐进式荷兰拍卖(VariableRateGradualDutchAuction,VRGDA)

这其实是发生了两次变种后的产物:

#0DA:传统的荷兰式拍卖大家应该很熟悉了,目前NFT地标之一的Azuki当年用的就是DA,即在一个相对高的定价基础上,根据时间按一定比例向下降价,如始拍价是3E,每过20分钟降0.1E直至2E。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传统DA需要定3个参数,即始拍价、最低价以及降价速率(包括时间&间隔值),如果一个项目市场热度贼高,那DA没啥意义,开盘就结束;而如果一个项目热度一般,市场反应需要更长的时间,或是市场预期价格比设置的最低价还低,那就会卖不完导致发售失败。所以会发现DA更多是允许项目方做一个区间定价,并无法有效的通过该模式让市场找到一个公允价格。#1GDA:因此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Paradigm提出了一个渐进式荷兰拍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就是把荷兰拍拆成了N多份,在降价速率的基础上再加了一个涨价速率。操作起来就会变成,5000份的NFT被被拆成了5000次DA,每个DA中价格持续从10E下降,一旦一个DA当批的NFT售完,下一次起拍的价格就会涨一点,变成10E*设定的涨幅如10%*随时间衰减的速率=11E*衰减速率0.6=6.6E

可能写公式还是有点难理解,想像一下FlappyBird或者DoodleJump之类的小游戏,就是价格自己会往下掉,但是你点一下他就往上弹一点,这里"点击"的触发就是DA被完成。这能稍微的缓解一点DA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但市场需要更多反应时间的问题。

#2VRGDA: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Paradigm再次自我迭代,专门为AG搞了这么一个发售模式,并且会用到未来的一个项目0xMonaco上。与GDA点一下飞一下的小鸟模式不一样的是,它将我们前面提到的涨幅率拎出来搞了搞事情,之前的涨幅率是预设的,单在VRGDA中则由算法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计算完成。

简单来说就是,越多人买,涨幅就越高,下次的起拍价就越高;越少人买,涨幅就会变成降幅,起拍价就越低,这个比率是变化的,所以被称为可变比率的GDA。

而这里面,项目方需要去定义的是,什么算买的人多,什么算买的人少,因此需要有个预设的发售表,且项目方是可以去调整的。针对AG项目,目前的计划的发售周期在10年左右,从每个月约200个的数量持续衰减。

所以如果第一个月以200$Goo/个的价格卖出了300个,那下个月每个的价格可能就会涨到300$Goo;反之如果只卖了100个,那可能就会降价到100$Goo。

?这个模式的对于AG这个项目的意义是什么呢?个人会有两个猜测,一是这像是Paradigm自己非常想搞事情,作为十分关注范式转移的机构,很想实践看看GDA模式在市场上的效果咋样,结果当时出来之后其实没多大声响,那干脆自己搞一个;第二是AG这个项目的生态玩法其实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市场反应时间的,此前确实也没有很好的模式能支撑这种玩法,VRGDA目前看下来也是最契合的一种模式。?但是否因为这个模式上的创新,就能给项目带来价值的增益我持保留态度,就如同Azuki当时创新研发了ERC-721A,但Azuki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其强大的社区/品牌文化,结构或是发售上的任何模式都是为了服务项目本身。?

渐进所有权优化模型(GradualOwnershipOptimization,GOO)这个相对来说会更好理解,这是个被优化过的生态代币分配模型。传统的NFT代币分配无非两种,一种是像BAYC那种,持有后给你快照,然后按持有市场/数量给你空投相应比例的代币;另一种则是你质押NFT,然后按一定的速率产出一定的代币比如OTS、PXN、LaserCat等。那这里面有啥问题呢,空投的话有可能人拿完空投就跑了,之后的holder并没有享受到权益。质押的话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开放生态,那holder可以一边质押一边抛当赚工资,每天只会有更多的抛压,其他人也无需买NFT直接买Token就能消费生态内权益;另一种是封闭生态,那代币分布结构会非常失衡,老持有者持有了一大堆,消耗场景也容易跟不上。GOO干了件啥事儿呢,简单理解就是:"就是你要产币,必须双押",持有NFT是"0和1"的前提条件,有才能产币,但产多少币取决于你持有多少币,这就会促进Token的再流通和分配,新人入场想跟上节奏还需要再从老人手里买一定的代币,而老持有者也不用担心一堆币用不出去。

这个模型的优化个人反而认为是能够给AG带来额外的价值溢价的,其确实尝试解决了过往许多项目中生态代币尴尬的处境,但具体能优化多少,还是拭目以待。

?三、AG的生态体系玩法

这个是AG这个项目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我个人认为,其虽然酷炫,但不太是一个给普罗大众玩的项目的原因。首先我们复习一遍AG生态当中的3要素:

Gobbler:本体,是个可爱的小怪兽,可以把Page吃进肚子里,并展示肚子里的所有藏品;也可以吃掉其他的小怪兽合成稀有怪兽;

$Goo:?生态代币,可用于购买Gobblers和Pages,处于持续增发状态;

官方的流程图是这样的:

稍微简化一下,会能得到下面的这张流程图:

持有Gobblers持有Gobblers能产出$Goo消耗$Goo购买Gobblers->合成大怪兽->产出更多的$Goo购买BlankPages进行创作变成DrawnPages持有的Gobblers吃掉DrawnPages

所以可以看到,整个生态体系内的核心其实是围绕着Page,它是核心消耗/流通品,而Page的最终消费者是具有创作能力的艺术家,对应的,购买/吃掉Page的也就是具有艺术鉴赏能力的藏家/机构。?因此从这个逻辑上看,更应该从「带有玩法的艺术类NFTMarketplace」的角度去理解官方「实验性的去中心化艺术工厂」的定义,整个AG是一个带有无代码工具的创作者生态,里面每一个Gobbler象征一个账户,而Page就是NFT,创作者不再需要学习coding,直接就能创作,而藏家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将藏品自由的分配至特定账号形成艺术组合。因此可以发现这个里面的受众主要还是艺术藏品的爱好者。?

四、玩家们都有哪些机会?

那像作者这样的土鳖/普通用户难道就不能玩了嘛?那也不是。

我们再盘一遍整个生态下的参与者角色,无非就是3个要素的持有者,每个要素下根据目的又可以再次分类:

Gobbler持有者

藏家:消费型角色,目的就是为了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适用于任何人;高端艺术玩家:投资型角色,目的是通过凑成独特的艺术品组合,形成1+1>2的效应,高价卖出Gobbler获利,适用于有强艺术感知的人;批发商:投机型角色,目的是通过持有空Gobbler,卖给上述两种角色获得价差收益,适用于对市场行情有感知的人。但在AG生态中,由于AG本身就有着很长的供给释放周期,该角色会面临更高的难度;?

$Goo持有者

Gobbler持有者/入场玩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产出率/购买Gobbler;艺术家:主要的购买力,目的是为了购买Page进行创造后售卖;炒币玩家:基本不存在,由于代币会随着时间大量释放,币价理论上处于永久通胀状态。?

Pages持有者

艺术家:主要持有BlankPages,目的是进行创作后售卖获利;批发商:主要持有BlankPages,和Gobbler中的批发商角色一样;藏家:主要持有DrawnPages,目的是为了收藏,并且喂养给Gobblers形成组合,当然也会存在一部分没有Gobblers的野生藏家,或是持有BlankPages直接委托艺术家作画的藏家;倒爷:主要持有DrawnPages,目的是截藏家的胡/等待未来心水的藏家出现,倒手获利,可能需要一定的艺术感知。?因此对于普通玩家而言,批发商/倒爷也会是可以参与的机会,但个人认为目前Gobbler的热度给其带来了过高的溢价,并不适合入场。其终归是个艺术类项目,但市场上的艺术类的受众远没达到能支撑当前热度的阶段。?

五、对于ArtGobblers的一些观点分享

短期来看,可以援引一些数据作为参考:

专注艺术类项目的平台Foundation,过去3个月的交易量为4.78kETH;艺术类NFT项目ArtBlock,过去1个月的交易量为10.76kETH;同样是热度项目的TheOtherside,发售24小时的交易量数据是22.9kETH,但发售总量为10万份;

而ArtGobblers仅发售1700份,在不到24小时的交易量就已经达到16.4kETH,这其中有多少是真实受众有多少是情绪炒作各位完全可以自行分辨,但个人并不认为此刻是合适的入场时机。?从中期来看,作为一个艺术性极强的平台,需要的是优先吸引更多的优质创作者,并激励更好的创作,因为艺术藏品的受众更窄,风格性更强,转手率更低,因此需要的极其优质的作品产生高成交价、多样化的风格提升成交率,需要首先获得藏家们的认可,且能提供足够多的选择,才会有流量的导入,这也是整个飞轮的核心。?

目前来看AG或许是希望通过限制产能的方式,来促使创作者谨慎创作;并拉长前期的供给释放周期给足市场反应时间,个人推测,前几波DrawnPages出来后,无论是市场行为还是官方推手导致,应该都会喂出几个较高成交价的Gobblers成为典型,进一步刺激市场的反应。?整体从长期来看,AG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这种藏家与创作者更强的互动属性,或许真的能构建出一个具有活力的创作者生态,同时从早期的活动可以看出,AG有着想要效仿Loot生态的心思,希望能基于自己的生态生长出有意思的东西,虽然目前而言还太早了些,但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类开放、可组合性的想法,期待这片Paradigm的实验田会长成什么样子。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11:57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