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D:IPFS将成为互联网下半场刚需 FIL币价上涨只是附加价值!_HTT

数据的爆炸式增长,迫使人类寻找更好的数据储存技术。有人尝试用1公斤DNA储存全球数据,微软则研发出可以号称可以使用上千年的“玻璃光盘”,然而技术最先进的科技公司还在使用磁带储存数据。

人类文明狂奔5000多年,但现在可用的储存介质最长的寿命最多才约60年,数据储存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还有公司在用磁带储存?

在很多人印象中,磁带仿佛是上个世纪的古董了。不少80后当年还是以买磁带来支持自己的偶像,红极一时的任贤齐1996年发行的专辑《心太软》录音带销量就突破了千万。然而随着CD、MP3、智能手机相继在音乐市场上各领风骚,磁带也成了一代人的回忆,在生活中难觅踪影。可磁带并没有消失,反而在大数据时代成了最具竞争力的储存介质。

以太坊上USDC供应量较年初已跌去超100亿美元:金色财经报道,The Block数据显示以太坊上USDC供应量较年初已跌去超100亿美元,当前约308亿美元。此外,BUSD供应量也从超165亿跌至70亿左右,GUSD从5.75亿跌至3.91亿。[2023/4/11 13:57:09]

目前包括Google、亚马逊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其实也还在使用磁带来备份海量数据。为什么放着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不用,反而去用磁带储存数据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便宜,这些科技公司的用户数以亿计,需要储存的数据量十分庞大。尽管云计算是未来趋势,但对于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来说,依然需要将数据储存到本地,这将是一笔不菲的成本。尽管与硬盘和半导体储存器相比,磁带的读取速度要慢得多。但成本却也低得多,1TB容量的移动硬盘售价约为50美元,相同容量的磁带的价格仅需5美元。而且磁带比硬盘要耐用,一般硬盘的寿命不超过10年,每隔几年就要复制到新硬盘中,海量的数据的复制不止耗时,而且还容易丢失数据,而磁带则可以保存数十年。

Algorand基金会宣布其5000万美元区块链研究和教育项目的获奖者:金色财经报道,Algorand基金会今天宣布其Algorand卓越中心(ACE)计划的10名获奖者,五年内的奖励总额为5000万美元。该计划收到了77份提案,有来自46个国家的550多名参与者;获奖者由来自不同学科的27名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选出。

这些赠款将资助世界各地大学校园的研究和教育中心为期多年,以实现: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的多学科研究;

大学课程、黑客马拉松、加速器以及学生领导的组织和活动;

开发真实世界的解决方案、应用程序和用例;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项目等。(prnewswire)[2022/8/4 12:02:50]

因此除了科技公司,不少对于数据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企业和机构其实也还在用磁盘储存数据,如银行、保险公司、档案馆,以及科研机构。根据IDC的数据,互联网上的大数据正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而目前硬盘容量增长的速度不到大数据增长速度的一半,除了继续在存储媒介研究,寻求存量突破性,我们还有什么办法?

爆炸性存储需求,催生了IPFS为代表的分布式存储。正如上文所述,企业级的数据储存设备至少要兼顾下面这些因素:成本、安全、耐用和储存密度。那么除了磁带,我们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有,那就是打造分布式存储技术。

IPFS有更宏伟的目标,替代传统网络底层协议HTTP。我们已经使用HTTP二十多年,它给我们带来便利,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是随着网络进入信息时代,每天不断生成海量数据,导致传统的云存储体系越来越臃肿,网页容易丢失,出现404,传统媒体企业存储成本越来越高,海量数据存储需求,催生出以IPFS为首的分布式存储,它,是最有可能改变当前中心化存储现状,最有可能替代HTTP!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近几年,“互联网下半场”的声音甚嚣尘上,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从ToC转向ToB,尤其巨头纷纷是云计算赛道,这被认为是互联网下半场的主流商业趋势。为啥?因为云计算实在是一块“大蛋糕”。IPFS存储服务器布置,FIL生态建设!

据GIV2025预测,到2025年,全球所有企业都将使用云技术,而由云技术而催生各种应用的使用率也将达到85%。Gartner则预计,到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亿美元。

然而由于云计算天生具有高门槛、高投入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多数企业都失去了入场券,只剩下阿里云、腾讯云牢牢站在第一梯队当中:

在云计算这个赛道上,阿里云是中国云计算业务公认的开拓者——2020年5月8日,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为41.9%,位居第一。位居第二位,是腾讯云,除了其他业务的竞争之外,腾讯与阿里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也同样火药味十足。比如,2020年4月30日,阿里云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2000亿元布局数字新基建;仅隔一个月,2020年5月26日,腾讯表示未来5年将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建设。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15ms0-4:53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