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路在何方? 困境主要有两方面_数字人

在今年央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对于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是这样介绍的:

数字人民币按照载体可以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软钱包基于移动支付App、软件开发工具包、应用程序接口等为用户提供服务,硬钱包基于安全芯片等技术实现数字人民币相关功能,依托IC卡、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为用户提供服务,软硬钱包结合可以丰富钱包生态体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官方对于硬钱包的定义是基于安全芯片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实际上硬钱包也是实现“双离线”支付的关键。而白皮书对于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以及双离线支付并没有过多介绍,仅仅表示正在与手机制造商合作,研究提供包括双离线交易等功能在内的移动支付新体验。基于智能可视卡测试脱离手机的硬钱包支付模式,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可能。

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扩容:粤苏冀川四省全覆盖:金色财经报道,“数字人民币”APP显示,试点范围再次扩大。一方面,由此前的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分别扩大至广东、江苏、河北、四川全省范围;另一方面,新增山东济南、广西南宁和防城港、云南昆明和西双版纳作为试点地区。至此,全国共有17个省级行政区全域或部分城市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金十)[2022/12/16 21:48:54]

试点放缓,硬钱包的热潮褪去

今年1月份,邮储银行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员工食堂测试了一款基于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可视卡”,首次将数字人民币的“卡片”形态曝光在大众视野中。由此,拉开了数字人民币卡式“硬钱包”试点的序幕。

人民日报:数字人民币进一步助力普惠金融服务:9月6日消息,数字人民币在满足公众对数字形态法定货币需求的同时,将进一步助力普惠金融服务。数字人民币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公众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未开立银行账户的公众可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享受基础金融服务。“支付即结算”、低成本特性也有利于企业及有关方面在享受支付便利的同时,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进一步降低支付成本。(人民日报)[2021/9/6 23:02:55]

2月5日,工商银行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在湖南和顺石油滨水加油站亮相,成为第二个公开亮相的银行数字人民币可视卡。?

2月8日,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研发的“铜钱”形态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在雄安亮相。?

交通银行:数字人民币累积交易金额达到25亿:8月28日消息,交通银行昨日披露半年报,据悉,目前交行在数字人民币场景拓展方面主要揭露了数字政务、智慧园区,连锁商超、餐饮娱乐、交通出行、跨境电商等等这些场景领域,上半年该行落地的场景达到13万个,开立了个人数字钱包将近116万,法人钱包13万个,累积交易金额达到25亿人民币,交易笔数达到630万笔。交行副行长钱斌透露,下一步交行将运用智能合约进一步丰富数字人民币场景提高含金量。[2021/8/28 22:43:45]

2月14日,在“数字王府井冰雪购物节”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邮储银行继上海可视卡之后,推出了叠加“健康宝”功能的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和指纹卡硬件钱包。

首批“数字人民币保单”签发业务在深圳完成:据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消息,该公司近期已经联合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完成了首批“数字人民币保单”签发工作,标志着深圳保险业将“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应用延伸至线上保费结算场景。 ???(新浪科技)[2021/7/20 1:04:01]

同样,中国银行也推出了搭载北京健康码查询功能的可视卡,而且借助冬奥会场景,中国银行还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了滑雪手套、冬奥特色徽章、智能手表等形态多样的硬钱包。?

王永利: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不代表必须严格按照现金的式样和支付运行模式进行设计与管理: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发文指出,首先,央行将其投放的数字人民币定位于流通中现金(M0),不代表数字人民币就必须严格按照现金的式样和支付运行模式进行设计与管理。数字货币完全可以对每一笔支付进行核对保真,而根本不需要对每一张货币进行验证保真。

其次,央行投放的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不代表所有的数字人民币只能由央行投放,只能局限于替代现金。如果数字人民币仅仅局限于替代流通中现金,而不是尽可能替代所有传统的人民币,那么数字人民币就只能用现金兑换,而不能用存款兑换,其发展规模和实际作用将非常有限,难以满足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而且将长期保持数字人民币与原有人民币两套运行体系,将对两套管理体系的协调与货币政策的设施带来很大挑战,货币数字化改革的意义将受到很大削弱。

再次,央行有可能在数字人民币运行上实现全用户、全流程的监控。央行拥有数字人民币最完整的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就可以最大程度低削弱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别是互联网平台型公司在大数据方面的垄断地位和优势,更有利于全社会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2020/11/15 20:52:27]

工商银行则在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同样推出了多种多样的硬件钱包,包括可视卡、手表手环、充电宝、老年拐杖、报时器、老年警报器等等。?

随着试点的推进,一大波卡形态、可穿戴形态的“硬钱包”纷纷亮相,让众多行业参与者看到了生机,也掀起了数字人民币产业的新热潮。?

然而,热潮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渐褪去。下半年以来,关于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试点开始逐渐减少,尤其是关于卡式硬钱包,在没有行业创新的前提下,由于功能单一缺乏拓展性,运营机构似乎已经疲于对此进行宣传和试点。

硬钱包的困境与发展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发展似乎遇上了瓶颈,一方面运营机构找不到更有拓展性的试点场景,另一方面央行对于硬钱包的试点并没有硬性要求,导致运营机构更加缺乏积极性。?

再加上由于不像软钱包的公开试点,硬钱包由于各方面问题仍然一直处于内部测试阶段,普通用户无法真正使用和体验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这也导致对于硬钱包的试点反馈有限。?

而目前硬钱包的困境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问题。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存储空间和芯片算力都有限,双离线下币串的累积不仅影响可离线交易次数,还会影响交易速度。而一些特定场景下,场强、通讯、硬件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交易速度。?

比如,在地铁等公共交通领域,目前对于过闸速度的要求是在300ms以内,而行业从业人士向移动支付网透露,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优化速度最快也只能达到700-800ms左右,这极大地影响了硬钱包在交通场景的拓展应用。

二是标准问题。标准规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技术的实现,据移动支付网了解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规范仍然在不断更新中,对此仍然需要标准制定机构的共同优化。?

总的来说,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参与方大多仍然是PBOC的亲历者,以卡商、芯片商、U-Key厂商为主。在移动支付网看来,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产业链协作推动,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的参与方加入,为场景和应用助力。

硬钱包不该被“卡”住

当下而言,谈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更多人想到的肯定是“卡”,各种功能的卡和异型卡,但在移动支付网看来,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不应该被“卡”住。

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以“卡”的形式回归视线后,部分卡商和芯片商对此是抱有积极乐观态度的。在移动支付网发布的《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在对数字人民币行业影响和前景判断中表示,数字人民币会引起新一轮软硬设备升级更换热潮,卡、可穿戴等将重走历史老路。?

重走的老路在于,无论是可视卡、指纹卡、蓝牙卡还是异型卡、可穿戴,都是金融支付推出过的产品。某业内人士向移动支付网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参与方大多仍然是以前的PBOC规则制定者,它们的思维似乎仍然没有跳出银行“卡”的范畴,这是需要改变的。?

尤其是对于卡商而言,在数字人民币的未来推行中,如果仍然是仅考虑多卖几张“卡”,那显然是没有持续性和创造性的。所以,以卡商来说,则需要针对不同的场景拓展整套解决方案,从硬到软的服务,比如数字人民币的物联网模组及方案、校企园区方案等等。?

实际上,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并不应该成为部分企业的新希望,它仅仅是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中的一部分。而卡也只是数字人民币的一种形态,可以单独存在,但更应该结合数字人民币的场景和方案而存在,正如白皮书所说,要软硬钱包结合才可以丰富钱包生态体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4:97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