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经济学人》撰文:“比特币牛市再临有三难”——我们该如何审视_SAR

《经济学人》杂志于一个月前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加密货币有其本质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让牛市无法再临。

在这极家具声望的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我不免感到好奇。不过,在介绍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些关于《经济学人》杂志的背景,这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

毫无疑问,比特币是近两年来在投资界意见最为两极化的议题。其中的反对者不乏颇具声望的人士,包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IMF首席经济学家,当然也不能忘了“股神”沃伦·巴菲特。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而加密货币的拥护者则多落入非正统经济学的范畴当中。

2021年印度二三线城市用户注册量增长2,375%:据加密货币交易所WazirX的数据,在今年疫情期间,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和投资者纷纷涌向加密货币平台。WazirX首席执行官Nischal Shetty表示,2021 年,二线和三线城市推动了WazirX总用户注册量的近55%,从而超过了一线城市,其注册量增长了2,375%。 专家表示,推动加密货币在小城市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社交媒体和有影响力的积极营销。加密货币交易所还积极针对居住在小城市的新一代专业人士提供新计划和鲜产品,包括新的加密货币、NFT和指数产品等。此外,交易所现在正在推出系统投资计划 (SIP) ,以吸引更多的新投资者。(economic times)[2021/9/19 23:36:24]

《经济学人》杂志虽然名为“经济学人”,但是它并非的单纯的经济学学术期刊。而是主要关注和商业方面的新闻,而且每期还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却又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处处用事实说话。

声音 | 印度央行副行长:加密货币会严重破坏反和FATF框架:据深链财经消息,FATF新规一经提出,赢得各国央行代表们的支持。印度央行副行长Bibhu Prasad Kanungo此前表示:“在国际上,虽然不同的国家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反应并不统一,但普遍认为加密货币会严重破坏反和FATF框架,这对市场诚信和资本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超过临界规模,还会危及金融稳定。”日本国会议员竹本直树认为:“FATF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监管标准在立法者中树立了很高的期望,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它对金融安全问题有着长期的影响。”未来一年,在某些国家,加密货币监管法规,可能不再一片空白。[2019/7/2]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

加密货币市场于2017年迅速走红。大型金融机构如巴克莱银行和高盛都在那一年开启了加密货币相关的业务,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更是在那一年陆续推出了比特币期货。

动态 | 印度三家交易所通过P2P系统恢复法币存取款业务:据Bitcoin消息,近日印度交易所Koinex、Coindelta、Giottus都表示通过P2P系统或平台来恢复卢比存取款服务。[2018/9/17]

同时,模仿比特币的加密货币也不断的出现,有些甚至表现得比比特币更加亮眼。

对于这样的风潮,《经济学人》自然是不可能错过。

《经济学人》认为如今的加密货币类似于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泡沫当中,强健的商业模式和初创公司仍然不断的在这波风潮中出现。不过,《经济学人》指出加密货币有以下三个问题,可能会成为其最终失败的关键:

1.实质交易量依然过低。

中本聪发明比特币迄今已有十年,但是至今,使用加密货币作为支付工具的比例依然偏低。

今年一月,SatoshiCapitalResearch宣称,截止2018年比特币的交易量累计高达3.3兆美元,大约是PayPal的六倍之多。然而,这其中却不乏过多的双重计算问题。

Chainalysis的KimGrauer就表示,这类双重计算问题多源自于在面临比特币价格变化时的应对机制,如果将这些交易忽略不计,比特币大约只有8120亿美元的实际交易量。

其中,约有24亿美元的交易量来自于服务供应商,暗网则提供了15亿美元的交易量,剩余的大致上都是来自于投机行为。

但是,在这来自于投机行为的8000亿美元中,根据Bitwise资产管理公司于3月20日向美国监管单位的报告中表示,约有95%的交易量来自于冲销交易,以制造高交易量的假象。美国司法部甚至准备介入调查。

2.无法广泛应用

不同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支付系统,加密货币并非设计以作为现行金融系统的衍生,而是独立成为一个不同的金融系统。而其扩容性与过度耗电的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的障碍。

3.问题

很遗憾,不可逆的交易模式,的确是案件的温床。在业界很常见的庞氏局,同样也是不为人所接受。《经济学人》于这篇文章中引用了加拿大交易所QuadrigaCX创办人逝世所引发的后续讨论,包含创始人GeraldCotten遭舆论怀疑是诈死一事来说明目前交易所风险过高的问题。

不过,《经济学人》也呈现了一些对加密货币支持的立场。

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就提到了包含“闪电网络”的研究、稳定币的机制都将有助于加密货币的发展。并且引用了包含推特创始人JackDorsey对于比特币将在十年内将成为“互联网通用货币”的预测。

不过,正如我们在过去看到大多数针对比特币以及整体加密货币市场所遭受到的评论一样,《经济学人》杂志多数对于加密货币同样也是持着悲观的态度。

另一个对比特币常见的批评是,比特币过于耗费电力。《经济学人》于今年二月也提出了证据指称“比特币价格与能源消耗应有正向关系”的理论出现了脱钩的现象。

2018年,比特币市值大崩盘出现后,消耗的能源依旧保持在非常高的状态。截至今年二月,比特币价距离高峰下跌近八成,但是能源消耗却只下降了三成。换句话说,挖矿产业的弹性并不如比特币价格表现的那么高。

事实上,这也就是所谓的确认偏差。在这种偏差的影响下,我们容易产生错误的期待,以至于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包含投机行为比例过高以及落入的陷阱当中。

即便如此,《经济学人》依旧于文末将区块链技术类比为80年代的人工智能寒冬,以此来说明区块链终将成熟。

实际上,非常有趣的是,《经济学人》杂志自从2015年就已经高度重视区块链作为”信任机器“的潜力以及其对高度“信任依赖”的中心化产业或机构的破坏力,例如银行、政府或是金融清算系统。并认为在当今人们对政府以及银行的信任度开始下降的年代,多一点透明度以及检验性不见得是坏事。

自《经济学人》第一篇关于区块链的文章问世以来,我们便不断地看到《经济学人》杂志在对于未来世界的想像与预测当中出现区块链科技的应用。

他们在今年一篇探讨国境检查哨是否能够消失的文章中,便认为区块链将会对于国境电子化,或是说去纸本化上做出贡献。

作为自由主义经济议题媒体的领头羊,《经济学人》杂志所持有的质疑与担忧或许可视为社会多数关心相关议题的人们的整体态度。但是,其提出的意见,也是作为区块链与加密货币的支持者们无法避谈,且更需关注且诚惶诚恐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3:683ms